□本报记者 张嶷 通讯员 李冉
与国内著名高校的食品专业相比,目前只有专科毕业生的华体会最新官网/登陆/注册/入口/官网食品专业实在是名不见经传。然而,从1998年毕业生就业率仅百分之十几到近两年供不应求,这里已发生了质的飞跃。回顾几年来走过的历程,华体会最新官网/登陆/注册/入口/官网生化系食品专业的学生不无感慨:是“创新”计划这只神气的渡船把他们从校园成功地引渡到了社会
尴尬中的超越
1998年以来,我国食品企业发展迅猛,但多是中小型规模,这些中小型企业虽缺乏技术人员,却不愿接受大中专毕业生。原因很简单,他们要在短时间内赢得效益,需要的是实用技术,而不是书本上的理论。当时,食品专业的就业率就只有百分之十几,严重影响了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转专业的有,立志改行的也有。学不好专业,反过来又影响就业,造成恶性循环,食品专业面临被“砍掉”的尴尬局面。 针对这种情况,华体会最新官网/登陆/注册/入口/官网生化系食品工程专业在校、系领导的指导下,根据专业现状和行业特点,大胆提出了以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主要内容的“创新”计划。该计划主要是为中小型食品企业培养技术骨干,让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,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新产品开发能力,拥有3~5项达到或接近国内先进水平的可创效益的实用技术。具体内容包括:改革专业课教学内容,删除陈旧工艺课内容,传授本学科的最新技术、最新知识;建立实习、培训基地;指导学生开发实用技术,跟踪食品领域的最新发展,培养学生应用型研究能力;向学生传授技术含量中等、产品社会需求量大,易于学生就业或创业的实用技术;打通毕业生进入食品企业就业的通道,使大多数学生能在食品企业工作等。 创新计划犹如一纸军令状,使食品专业的老师们没有了退路。经过两年多的努力,不仅学风大大转变,而且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大为提高。侯振建、杜云建等指导教师从查阅资料、制定方案、实施实验、论文撰写、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组织。他们注重选题的实际应用价值,争取实验结果能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并能发表科研论文。今年有4篇毕业论文中成果技术成熟,具备工业生产条件,即将在河南唐河酿造厂、麦琪馒头厂得到应用;发表或已被录用4篇学术论文,有3篇将在核心期刊发表,另外,还有11篇论文等待录用。 学生基本技能与整体素质的提高,使他们的就业状况大为改观。特别是今年,截止到6月30日,2002届食品专业毕业生在正式办理毕业手续之前均找到了1-4个就业单位,7月2日毕业生基本到位,且就职于关键技术岗位,在专科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,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。今年的毕业生刘占红,学习成绩在班里只是中等水平,与其他4位重点院校本科生同时到双汇集团参加应聘,专业知识测试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被高薪录用。他感慨地说:“感谢‘创新计划’,它让我顺利地找到了踏入社会的第一个腾飞的平台。”
情洒创新路
“创新”计划倾注了食品专业侯振建、杜云建、岳春、赵伟利、赵玉巧等老师的心血和汗水。侯振建老师常说:不能看着我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只能开饭馆、推三轮。那样的话,我对不起他们。他认为,不但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,而且要提高毕业生在本行业的就业率,进一步还要提高毕业生在关键技术岗位上的就业率。他提倡对学生不仅要“教到”,更要“教会”,并时常教育学生: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,必须要有严谨细致、敬业奉献、吃苦耐劳的良好精神状态。 一次,侯振建老师带学生到南阳酒精厂实训,经过8小时的爬上爬下,同学们都累得四肢乏力,坐在草坪上不肯再动。这时候侯老师说:“再去看一会吧,糖化车间看得不够仔细。”说完,带头向糖化车间走去,望着侯老师的背影,同学们脸红了,纷纷站起来跟随侯老师进入了糖化车间。 去年11月,侯振建老师到郑州出差,无意中碰到了苏州禾田香精香料公司经理,了解到该公司颇具实力并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。他马上向人家介绍了学生的情况,并与该公司经理多次联系,终于以真诚打动了他。今年6月,该公司经理亲赴学院,进行现场招聘,原准备录用2~3人,最后有17名同学参加了面试,被录用了7人。就这样,为了让学生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,侯振建老师费尽心思、想尽办法、找尽关系,帮助约70%的同学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岗位,这中间侯老师花费了大量的精力、财力。
“创新”计划创新
实施“创新”计划以来,学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,转变为把华体会最新官网/登陆/注册/入口/官网的精力投入到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去,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社会需求的人才。 从学生不愿从事食品专业到立志从事本专业的思想转变基础上,老师们凭借着一种执著的精神和丰富的教学经验,不断将“创新计划”逐步加以完善,以使学生学到华体会最新官网/登陆/注册/入口/官网更实用的知识,培养他们具有更强的动手、动脑能力。他们已不满足于让学生随便找个职业,就称之为就业,而是提出了让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新思路。“创新”计划打造了一个新的教育天地,它的成功展示了一个新的教育途径。编后: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,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,应该是新时期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。培养出来的学生没人要,学校、指导老师要从自身找原因。可以看出,从10%到100%的飞跃,并不仅仅是市场的机遇使然。其中,老师的敬业固然让人钦佩,而充分地把握好市场需求,更是实现这一飞跃的必要保证。因此,在“与时俱进”思路下培养“适销对路”的人才,不但是教师必备的素养,更是担当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重任的教育部门亟待确立的观念。研究市场需求,应该是众多领域发展中面对的首要课题,人才培养如此,科研开发亦如此。(《中国食品报》2002年7月23日A4版科技)
图为《中国食品报》刊登全文的复印件